|
|
最後的吟唱—蛙鳴悲歌 |
作者:李曼韻 |
即將在綠色學校裡銷聲匿跡的小青蛙 |
|
![]() |
![]() |
「我們要去問校長為什麼要拆水池」 「好吧!老師和蛙都會深受感動的」 孩子們為蛙請命的行動就是這樣開始的。後續如何我並不清楚,只聽說班聯會也在討論之中。 效果呢?教育的功能在於教會孩子向一群大人妥協嗎?孩子們的請命行動中我沒有任何「推波助瀾」的動作。不是沒有立場,我是立場鮮明的站在蛙和孩子這一邊的,只是諸多無奈未敢表明。而內心經常反思,「生命教育」不就是在教人活得自在、舒坦、安祥,對於天地萬物要能接受、包容、欣賞、尊重。這整個事件中,我們究竟教育了孩子什麼? 最後一堂兩生類的生態課,我打出一張片子,拉都西氏赤蛙掐住黑眶蟾蜍不放,孩子們哄堂大笑。「表錯情,還不如暗戀就好」我輕輕帶過。下一張,雄蛙抱住雄蛙,笑聲一時停不下來,「老師,牠們好笨喔」「是比人類笨啦,對於比我們弱勢的生物,我們不是要欺負牠,而是要保護牠,對不對?!」我在漸弱的笑聲中,感受到保育的情感浮現在眼前稚氣的臉龐。 校園裡偶而還是會有欺負生物的小動作出現,責備、記過、處分……都不如教他們認識大自然的美好來得有效。這樣的教育工作對我而言是條不歸路,沒有止境、沒有速成方法、當然也沒有至善的結果。其實,「有效」也是十分薄弱的功效。大自然的美好形同空氣之於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這是事實、是真理,但不是真實體會,因為空氣無所不在,從也沒體會過失去空氣的痛苦,那麼,如何珍惜乾淨的空氣就成了困難的課題了。 2005年最後一天,週末。台北的冬雨密而不寒,大家都要去101跨年,只有我仍然在準備上山。許多人的「心」都太煩亂了,很多壓力要承受,眾多誘惑要抵擋,不停地追求無止境的物質生活,經營各種永遠不能完美的人際關係……「與我一起愛上大自然,好嗎?」大部分人回覆我的眼神是「太忙了,沒時間接觸大自然」,意思是,睡覺都不夠,沒那種閒情逸緻。我不是行銷高手或傳道士,能否愛上大自然端看機緣與命運,但保育大自然,不破壞大自然則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有義務教育大眾負起自身的責任。 新的一年轉眼就到,我默默祈禱,為台灣的生態。期勉自己,為大自然盡最大心力。 |
|
![]() |
![]() |
![]() |
[第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