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吟唱蛙鳴悲歌

作者:李曼韻

即將在綠色學校裡銷聲匿跡的小青蛙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孩子的話1]  [孩子的話2]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我毫無意識,池塘即將消失。

台北市有多少學校,一出教室就可以觀察蛙的生態?

大人們嫌棄的、厭惡的、想要剷除、趕盡殺絕的真的如此醜陋不堪嗎?

我不知道誰可以為我和孩子們解惑?

我檢視自己的生活,大部分的假日都耗山上。在大自然裡待久了,回到人群或團隊裡,我經常要求自己保持沈默,才不致顯得突兀。我把路走窄了,在熱絡的群體中常常窘蹙不安。我不見得有多瞭解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牠們的情緒或彼此之間的互動、交流,無論是同種或異種間皆然。我可能只是叫得出牠的名字,或片面的認識某些習性、食性、生活史……但因著牠們的美麗,內心常感受到愉悅與平靜。叫得出物種的名字可以拉近我與牠們之間的距離,減少陌生的感覺。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牠們並不認識我,而我內心得到的平靜有一部份正是源於「牠們很美麗,但是牠們不認識我」。「不被認識」是心理上的一種安全感,不必被批評、被指責、被比較、被要求……。在大自然裡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因為有滿山遍野的生物可以欣賞、壓力得到完全的釋放。爬山的過程最開心的並非是攻頂,而是遇見只有在圖片或電視中看過的物種,那種百聞不如一見的驚喜,成了我內心深處無可取代、最高境界的樂趣。隨著物種越認越多,我的足跡越來越寂寞,山更深,路更窄了,貪視野趣的胃口變大,都市與人群相對地陌生和遙遠了。

在人群裡的互動中,能感受到自在的,除了家人、山友,就是這些喜愛大自然的孩子們了。今年秋季某一天,幾個孩子捉了一隻不認得的蛙,問我:「那是什麼蛙」,我問他們:「你覺得牠哪裡最具特色?」「牠的腿好長喔」台下七嘴八舌都說沒見過這麼修長的蛙腿。很明顯,那正是我沒教過的種類,這些孩子不止已經能辨認課堂上教過的,也能觀察到物種之間的差異與特色。當我說出這一隻是「長腳赤蛙」時,孩子們眼裡流露出的光彩是愉悅、自信、驚奇、和興奮。那一天,大家都很高興,只因為校園又多出一位新客加入伙伴群,我介紹完長腳赤蛙後告訴牠們,要珍惜還能在水塘邊看蛙的日子,大槪為時不長了。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