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吟唱蛙鳴悲歌

作者:李曼韻

即將在綠色學校裡銷聲匿跡的小青蛙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孩子的話1]  [孩子的話2]

 拉都希式赤蛙(赤蛙科)

腹班蛙(赤蛙科)雄蛙

這兩個水塘應該是三十七年前創校之初便存在了,池中栽種睡蓮,坡崁第一層,也有五個約一平方公尺的小池塘也種植了些不同品種、不同顏色的睡蓮科植物。從我到校以來水池生物的消長並不大,就是從睡蓮到布袋蓮而已。我曾養過水蘊草和水螅,但都因命運坎坷慘遭消滅,而「蛙」卻是生生不息永遠的常客,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未曾真正消失過。我仔細去思索這小小水池還能有蛙的原因(1)附近濕或窪地不少,加上農藥不多,就有機會獲得蛙的青睞;(2)這些小水塘陽光遮蔽率高,小青蛙可免於日曬之苦。也就是說,這裡是適合青蛙生活的極佳環境。如此的天時地利,是這麼多年來校園裡蛙鳴不斷的主因。這個池子在大人眼中其醜陋無比,我想那是大人對於青蛙沒有感情,所以聽不見悅耳的蛙鳴,看不見可愛的蛙影,目光集中在水池的「造型」,當然覺得它既不美又麻煩。我不是說這池子很美,它並不是花大錢以生態工法建造的生態池。但仔細想想,建生態池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蛙」願意留下,甚至是不請自來,好讓學生就近觀察與學習,不需要再透過人為飼養,把蛙囚禁在不自然的環境中。不少學校編了預算,花了錢蓋生態池,卻因種種因素成為了無生趣的「生態恥」,就別奢求蛙鳴鳥語了。而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中,究竟是什麼因素蒙蔽了大人的視野,大人們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說了幾個連小孩都無法心服的理由……,然後,等著最壞的情況發生。

大部分的小孩認得我教過的每一種兩生類,甚至是鳴叫聲,記錄蛙類生態的最後後幾個月裡,連我都感受到「即將失去才知道珍惜」這句老掉牙的古諺真正的含意。未曾想過這兩個水池也有即將成為過去的一天,回想與蛙和孩子相處的過程,歷歷在目。2001年夏天,應孩子們要求,我寫下一篇「小雨蛙的唱遊」讓班上孩子朗誦,那是學校班級新詩朗誦比賽。我不是國文老師,文筆尚可而已,孩子們喜歡念我的詩的原因在於,內容貼近真實的生活,念出來的聲音融入了孩子們對於校園及周遭環境的情感,自然感動人心。快樂的來源絕非止於得到第一名,而是練習的過程加深了對於綠色校園的情感,那樣的唱和就將成為絕響。卻長久縈繞我心.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