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吟唱蛙鳴悲歌

作者:李曼韻

即將在綠色學校裡銷聲匿跡的小青蛙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孩子的話1]  [孩子的話2]

 長腳赤蛙

今天是2005年最後一天,週末,台北下著濛濛細雨。如果是尋常的假日,我已經驅車往南,避開陰雨的台北,照例窩在山上。今年最後一天,我給學生也給自己一個功課,那就是檢討舊年、規劃新年。回首2005,最需要改善之處是上班時間匆匆忙忙,幾乎無暇靜心思考和書寫,網頁越寫越少,疏於更新的結果竟是萌生「關閉網站」的念頭。

我選擇今天,選擇這個主題,代表對於2005的回顧。

自從「九年一貫」,有彈性課程之後,校園的蛙成了我上課教材的一部份。在教授校園植物、常見鳥類及兩生類中,最受學生喜愛的就是「兩生類」。除了物種較少容易辨識之外,主要的原因在於有兩個池塘就在教室門口,「賞蛙」於是成了某些同學下課的活動,特別是那些不喜好打球或搶不到球場的人。池塘造型平凡,池中一支竹竿,漂浮著少許布袋蓮,一些小魚、兩生類、水黽……池水經常是混濁濃綠,但似乎都無損於孩子們一顆熱愛觀察的心。上完部分生態課程之後,有的小男生會從捉弄青蛙到欣賞、喜歡,甚至發出校園即將失去「蛙地」這件事發出捍衛之聲。

學校大部分的政策向來不是基層教師與學生可以或必須參與的。決定打掉這兩個大人們的眼中釘究竟何時拍案定奪我並不清楚,我只是一名生物教師。校園裡的工程,大部都是在施工中才知道又再作些什麼了,老師們會抗議的通常是施工的噪音、垃圾及學生安全。若就這件事來問我意見時,我也未必敢說真心話。「生態保育」永遠是與「開發建設」相衝突的,而開發建設又遠比生態保育得到更多人的支持。2005年秋天,學校裡一群七年級學生跳出來試圖搶救蛙地,讓我既慚愧又佩服,我教他們的是「保育生態」,他們卻給我上了一課「保育行動」。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