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法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

 

相關圖片

何謂生態工法

       基於減少人為開發對自然環境衝擊的理念與想法,引起人們對近自然河溪整治工法的重視。在1938年德國的生態學者Seifert,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為近代河溪生態工法的先驅想法。
      為保持生態環境之完整,以維持多樣化生物之生存權,需避免棲息地及遷徒路徑等之破壞,則在尊重當地天然條件,及人為設施與環境不相衝圖前提下,妥適導入人類在環境生活中為提供安全所利用的土木工程構造,均可謂「生態工法」。

     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針對生態工法所研擬的定義「基於對生態系統之深切認知與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而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減輕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 。

   看似堅固的傳統混凝土護岸宛如城牆般,阻斷了沿岸生命向水域拓殖生長的機會,也在與人們生活發展密不可分的水域間築下了一道灰色的高牆,更阻斷了人們親水的機會。

 生態工法所營造出多孔隙的環境,提供了生態棲匿的空間,沿岸的生命更能與水接續,人們能容易親近流過家鄉

    生態工法的設計理念是於工程設計上以安全、自然、生態為目標,從源頭處理的方式解決問題,主要取材於當地的自然材料如塊石、土壤、原生植物...等加以規劃與利用,營造出人們生活與大自然共和的環境

    態工法所重建的近自然環境,能提供日常休閒遊憩空間、各類生物棲息環境、治山防洪、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生態保育、環境綠美化、景觀維護、自然教育、國民健康及森林遊憩等功能。在國人生活品質漸漸提高下,對於自然資源保育及親近大自然之需求大增,一般傳統野溪整治工程頗受生態保育團體逅病,因此,在治山防洪與生態保育間應有一最佳之平衡點,生態工法在這方面具有較強之著力點。依據國外生態工法河溪邊坡整治經驗及國內環境之高敏感性,有必要對於傳統所採取之整治方式做一全盤之檢討及必要之修改。另外,人類的科學技術應考量自然環境的永續利用,更應修正「人定勝天、征服自然」之心態,建立尊重自然、愛好自然,進而親近自然。

     小坑溪是一個人工整治的溪流,施工的過程完全使用石材,減少水泥的使用,讓石縫間能有機會長出植物,現在已有水麻、密花苧麻、木賊等植物逐漸生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