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李曼韻老師

[觀察心得]  [活動照片]

自然觀察社 TASK
組別:        班級:          成員:
 第七章 政大後花園自然步道
一.   天氣情況:

1.        氣候 :(選擇圖片或以文字紀錄均可)                 

2.        氣溫:

3.        舒適度:

二.   日期,時間:

.   行走路線:北政後門口 →政大堤防 → 醉夢溪 → 前行至政大自然步道 →八角亭 → 網球場→環山三道→北政國中(後門口北政

四.   觀察重點:

1.        醉夢溪中的小白鷺

2.        溪畔石上的夜鷺

3.        處處飛翔的白頭翁

4.        輕盈精巧的小捲尾

5.        林中的小精靈--綠繡眼

五.   請就這一路上行走的過程中,所觀察到的自然事物或吸引你注意到的現象紀錄下來,並簡單寫下你的心得

1.    我觀察到了..

2.    我覺得..
3.    我的一句話

組員姓名

觀察心得

   
   
   
   
   

.  紀錄範例

1.    平常走過校園,你會聽到那些聲音?

2.                、烏秋(大捲尾)、紅嘴黑鵯等應該是政大最常見的鳥類,前三種鳥類又稱為城市三劍客,用來形容牠們是都會區最常見的種類。

3.    根據政大環保組長的觀察,政大校園及附近環境中的鳥類約有七十種,其中你所看過的種類包括哪呢?:                                                                 

                                

  相關資料(摘自[ 全國讀書會大連線]•每月一書

●《湖濱散記》

說到美景,沒有什麼比得過一片有鳥獸棲身的森林

                                                               亨利.梭羅

 作者:大衛•梭羅    出版社:高寶、桂冠、萬象等幾種翻譯版本

●作者背景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康考特城(Concord)。一八三七年畢業於哈佛學,成績平平。當過學校教師、記者、氣象預報員、土地測量員。

一八三八年, 在康考特學術講座 (Concord Lyceum) 首次發表演說,後來繼續在各處講學,但並不十分受人歡迎。他曾埋怨:「聽眾要聽的東西,都是些蹩腳貨。」「聽眾是到講堂裡來吃糖的。」

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梭羅開始在康考特的華爾騰湖(Walden Pond)畔隱居「是因為我希望能從容不迫地過活,只要對付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要素」,經兩年兩個月又兩天,於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離開。原因並非由於感覺失望,而是因為又想嘗試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一八四五年,梭羅住在華爾騰湖畔期間,曾因拒付人頭稅而遭拘留,在康考特獄中渡過一宵。他認為那次坐監的滋味「十分新奇而有趣」。他不贊成蓄奴制度和在西南擴展蓄奴區域的運動,因此以不繳稅表示反抗。也曾幫助一個黑奴逃犯,避過波士頓警察,逃到加拿大去。

在《消極反抗》(Civil Disobcdience, 1849)一書中, 提出「最好的政府是什麼事也不管的政府」的政治主張。據說這本書對於後來印度聖雄甘地,以絕食和不合作運動來反抗英帝國主義的壓迫,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離開華爾騰湖後,梭羅旅遊過不少地方,這些旅行供給他豐富的寫作材料。死後集結成冊的包括《旅行散記》 (Excursions, 1863) 、《緬因森林》(Maine Woods,1864)、《科得角》(Cape Cod,1865)。

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梭羅因肺結核症病逝於康考特,差兩個月才滿四十五歲。彌留之際,他的姨媽露意莎問他是否「跟上帝言歸於好了」,他回答:「我從來沒跟衪吵過架。」

梭羅的著作受到重視是一九六○年代的事,主要是因為政治的激進主(radicalism)以及倡導簡樸的生活。一九七○年代受歡迎程度稍微減弱,但在一九八○年代後期和一九九○年代又再度崛起。他的消極反抗理念甚至影響到中國大陸的天安門事件及東歐共產政權的崩解。他主張與自然合一的主張也成為生態保護的先驅。

1970年 MLA 對大學教師的調查發現,霍桑(Hawthorn)和梭羅是最受歡迎的作家,而《湖濱散記》更是名列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