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美感雙軌進,健康環境永續行

一、學校背景:從面臨廢校危機,發展為一所掌握教育潮流的學校

00本校成立於民國57年,49年的校史中,其重要變革如下:

(一)為教育理想而成立的學校---- 一座都市叢林中的桃花源(57-81學年)

00北政位於指南山麓,緊鄰政治大學。民國57年由當時國立政治大學前教育系主任胡秉正先生及政大實小校長祁致賢先生和地方上熱心人,為實現國民教育的理想,和臺北市政府共同規劃成立,故命名為「北政國民中學」。由林煇先生擔任首任校長,每年招收4個班級,學校規模為12個班的小型學校。

(二)在教育改革中歷經淬煉---發展生態教育及戶外探索童軍體驗課程(82-97學年)

00本校於82學年試辦「自願就學方案」;87學年起臺北市「自主實驗計畫」在本校進行實驗,當時小學校卻進行兩種教育實驗計畫,因為資源分配不均、管教方式等不同,校園瀰漫著一種不安的氣氛。在加上政大附中94學年度即將成立,兩校學區完全重疊,社區廢校聲不斷,學校聲譽盪至谷底。為了重振校園信心,自92學年度開始,學校把握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機會,化危機為轉機,運用學校豐富生態資源,極力發展生態本位課程,包括規劃七年級每周一節「生態教育」彈性課程,以及推動戶外探索童軍體驗教育,經學校的努力獲得家長及社區的肯定,放心把孩子送到北政,學生逐年回流。

(三)推展「全人發展」的理念學校--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97-100學年)

00全人發展教育主張以愛為核心,教育的內容不應只是知識的灌輸,更應是成為一個「人」所要彰顯的「價值」,以及為實踐價值所需的「能力」。教師是學校推展「全人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為了提升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本校採增權賦能策略,透過「北政新思維」團隊增能共識營及成立各領域專業社群,積極推展「無限學習機會、個個都是品牌」的學校教育願景,於99學年度及101學年度分別榮獲臺北市優質學校「學生學習」及「專業發展」優質獎。

(四)重視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致力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與教學(101學年度迄今)

00本校過去積極推展「全人發展」的教育理想,但是不可否認的,在傳統升學制度下,老師有感不完的課,學生有考不完的考卷,等到會考考完後,學生不愛學習,甚至導致班級秩序難以管理。在知識爆炸以及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很清楚知道學校不再是孩子唯一學習的地方,如何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因此,因應十二年國教時代的來臨,於101學年度開始,學校運用世界咖啡館模式,透過深度匯談,聚焦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學生為核心,以素養為導向」,帶領教師改變課堂風景的可能性,並提出了學校未來的課程與教學策略,於104學年度榮獲臺北市教育局「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亮點學校。

二、方案動機:教育有無限的可能,為孩子注入正向能量

00北政從瀕臨廢校危機,到如今成為掌握教育改革潮流的學校,我們深刻感受教育無限的可能。面對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並鼓勵各校在部定課程和校訂課程可以因應學校課程與教學環境掃描,進行校本自主課程發展,因此,學校團隊再一次的反省,探討在課堂學習時如何確保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希望可以在這一波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浪潮中,讓我們為孩子的生命注入正向能量。以下是此方案的動機:

(一)學校在窗外--教科書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

00孩子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如何誘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培養孩子適應現在生活以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照本宣科是無法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也無法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如何透過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的學校課程自主空間,盤點學校的優勢條件,並關注學生的生活情境和學習的結合,進行校本課程規畫與教學實踐,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渴望,是此方案最主要的動機之一。

(二)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人力素質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

00臺灣面臨少子化的衝擊,再加上土地面積小,是個自然資源有限的國家,人力素質絕對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身為教育人員,我們必須深切反省,如何透過學校教育的品質提升,確保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並且培養孩子為社會國家做出貢獻,達到十二年國教課綱所強調的自發、互動、共好三個核心理念,是此方案最主要的動機之二。

(三)自然的守護者--對守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殷切盼望

00生長在21世紀的世代,我們歷經氣候極冷以及極熱的極端氣候,全球氣候變遷已不是科學家才知道的事,而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明訂減碳是全球必須共同實踐的目標,對於維護豐富的生態環境及環境永續的議題,我們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北政國中坐落於指南山麓,享受著充沛的大自然資源;以及是全國位於大學城內的國中,擁有豐富的大學資源,如何結合這兩項絕對的優勢條件,透過校本課程的研發與推展,培育北政孩子對環境永續的覺知、知識、技能、態度及行動,是此方案最主要的動機之三。